企業特種設備管理應注重的幾個環節
劉為民
月亮灣燃機電廠
2003年6月國務院373號令發布實施以來,我國特種設備管理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從以往行業管理為主轉變為政府專項監管,與企業主體責任管理相結合的方式。筆者結合電力企業生產實際,就在新的安全管理模式下,如何做好企業內部特種設備使用和管理標準化方面進行一些嘗試,總結了企業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方面的幾點做法和體會。
一、細化管理制度,責任落實到人
特種設備的安全管理既是企業設備管理的范疇,又是安全生產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安全管理人員是特種設備安全運行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我們在以廠長為第一責任人的安全生產領導小組下,建立了安全生產管理網絡,實行班組、部門、廠級三級管理,每一層都按照特種設備類型,劃分歸口管理責任部門賦予特種設備安全管理職責,實行部門專人、專責管理與廠部集中管理相結合的方式,使各層次之間既能做到分工明確,又能密切配合,進而達到特種設備的使用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管理目的。在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架構內,安排具有特種設備基礎技術知識、懂得管理業務、責任心強的技術人員,從事具體的特種設備安全使用管理工作。
其次,在原有生產安全管理制度基礎上,針對特種設備的特殊性,增添必要的內容或增加新的規章制度,如在崗位責任制度、交接班制度、安全運行和操作規程、維護保養制度,以及年度檢修作業指南中增加特種設備內容,特種工考核、復審納入企業培訓計劃,新建特種設備技術檔案等,這些都是管理好特種設備的前提,是降低設備事故發生率的基礎。
同時,依據電力行業長期實行的“四不放過”原則,對特種設備購置、使用、維護保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組織專題事故缺陷分析、制定糾正預防措施、嚴肅查處相關責任者。從制度、人員、考核三方面確保特種設備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
二、把握特種設備使用管理中的幾個環節
根據國務院373號令和SZDB/Z1-2005標準,在強化與政府監管部門、檢測部門的技術執行細節溝通,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之上,我們認為對特種設備使用中的過程管理,應重點把握好以下六個環節:
1. 設備購置與建檔環節
1.1. 購置前由安全主管審批采購計劃,確保購置特種設備供應滿足以下要求:
(1)必須在國家勞動安監部門核發的已有制造資質的專業制造廠家選購;
(2)特種設備的安全防護裝置應齊全,并有產品合格證和質量證明書。
(3)新設備進廠入庫前由安監工程師驗收。
1.2. 建立特種設備技術檔案
特種設備技術檔案是特種設備使用管理的重要基礎,其技術檔案由歸口部門責任人負責日常整理,每年統一上交廠資料室存檔保管。其分類、分臺建檔內容包括:
1.2.1. 出廠技術文件、質量證明書、相關圖紙、技術參數、安裝使用說明書;
1.2.2. 制造單位、啟用時間
1.2.3. 定期檢驗、檢測記錄;
1.2.4. 日常使用狀況、維修保養記錄。
1.3.實行設備定置管理:
在設備安裝或擺放區域明顯位置,設置清晰的標識銘牌,標識內容有:①特種設備名稱、型號;②重要技術參數;③制造廠名、出廠日期;④其他所需的參數。每年定期對特種設備運行狀況進行月、季、年度檢查;要求使用部門每次使用前要對一些主要安全保護裝置、電氣裝置進行用前檢查,并登記或記錄設備運行使用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報告消除缺陷。
2.定期檢驗環節
按照《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規定,特種設備需定期進行強制性檢驗。通過定期安全檢驗,可以借助外部專業技術力量更加全面、及時發現安全隱患,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的發生,達到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的目的。具體有以下做法。
2.1. 將特種設備定期檢驗工作納入企業年度設備檢修計劃內容。
2.2. 選擇有資質的檢測機構,提前與專業檢驗機構協調落實具體檢驗時間和檢驗有關的工作事項,使設備檢修與定期檢驗同期進行。
2.3. 定期檢驗過程各部門專責人員全程配合,并提前做好技術準備。
2.4. 特種設備檢驗后,針對其技術狀況和檢驗單位出具的檢驗報告,及時采取技術處理措施。對技術性能符合使用要求的,及時做好相關記錄和資料的歸檔工作;對發現有安全隱患的,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整改。整改自檢合格后,再次提請檢驗單位進行復檢,不留隱患,確保設備性能安全可靠。
3. 持證環節
持證,實質上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設備憑證使用,特種設備在投人使用前,使用單位應主動到當地特種設備質監部門辦理使用登記手續,取得相關合格證后方可使用,且將合格證安置于特種設備上的醒目位置;二是人員持證上崗,特種設備的作業人員和安全管理人員必須持證。經過政府質監部門授權認證的專業機構培訓,經考試合格,并授予相關資格證書的人員,方可從事特種設備的作業或安全管理工作。
3.1. 特種設備憑證使用
特種設備使用合格證是對其安全技術狀況及使用性能的一種認證標識,使用合格證從行政和技術上明確了該臺設備在正常的工作條件和操作條件下,允許安全運行的周期。在新建、擴建項目建設中,對于新增加的特種設備,嚴格履行申報、注冊、檢驗和復檢驗收程序。安裝之前應首先到政府質監部門備案,安裝完工之后通過質監部門授權技術機構的檢測,核發檢測合格證和使用證后,方可投入使用。
3.2. 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和管理人員持證上崗
因操作不當或違章操作引起的設備安全事故屢見不鮮。因此對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和管理人員,必須經過政府質監部門組織的培訓和考核,使其掌握基本理論、特種設備安全操作知識和達到“四懂四會”(即懂特種設備結構、性能、用途、工作原理;會使用、會保養、會檢查、會排除故障)。人員持證上崗就是保證特種設備安全操作規程和使用管理制度能夠正確執行的必備條件,也是防范事故的基礎。
4. 正確使用環節
任何設備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圍和特定的工作條件,只有在規定的范圍和條件下使用,才能保障特種設備的安全運行。在要求作業人員應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自覺遵守特種設備的使用管理制度的同時,還應對特種設備的正常使用和安全運行使用過程進行有效控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4.1. 使用前識別、確定使用條件是否符合設備的要求,嚴禁超負荷運轉。
4.2. 制訂科學合理的操作規程,嚴格執行操作規程。
4.3. 選用完備齊全的安全保護裝置,確保保護動作靈敏可靠。
4.4. 作業人員持證上崗,嚴禁違章操作。
4.5. 做好使用和缺陷情況記錄;
5. 維護與保養環節
特種設備與其他設備一樣,都需要經常進行維護保養。在使用過程中設備轉動部件磨損、電氣裝置失靈,必然導致其技術性能不斷下降或失效。所產生設備缺陷和安全隱患,若不能及時發現和處理,就有可能演變成設備事故。所以做好特種設備的保養維護工作,可以有效改善其技術狀況,延長其使用壽命,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
特種設備的維護保養可采取兩種方式:一是由使用單位按照設備規程進行日常使用保養和定期維護工作,一般要求定人、定責、定時、做好記錄;二是由具有政府授予專業維修資質的單位進行專業維修。根據企業特種設備的類型和特點,確定維修保養單位后,按高標準嚴要求建立維護檢修臺帳,定期進行專業維修。同時對維保單位定期組織維修保養質量評審,確保每臺設備都處于完好狀態。
6. 風險控制環節
任何事故的發生,都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為了防止特種設備事故的發生,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巨大損失。針對其必然性,應當重點強化特種設備的安全使用管理,比如前面提到的五個重點管理環節。針對其偶然性,重點就是抓好風險控制環節。目前降低或減少特種設備事故風險的主要措施是:做好應急救援預案和風險轉移。
6.1. 應急救援預案
應急救援預案作用是增強員工事故防范意識,提高企業應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有效地防止事故擴大。其主要內容有
6.1.1. 進行企業內部特種設備事故風險評估,確定危險源;
6.1.2. 根據危險源特征,制定應急救援對策,評價企業應急救援能力;
6.1.3. 建立企業事故應急救援體系,明確應急指揮和應急救援人員職責;
6.1.4. 列出應急救援物資貯備清單和通訊指揮方式;
6.1.5. 確定事故應急救援演練周期和組織方式;
6.1.6. 定期修改完善應急救援預案。
6.2. 風險轉移
風險轉移就是利用現有社會人身財產保險體系,將特種設備事故風險通過以購買社會人身財產保險(人身意外傷害險、財產一切險、機器損壞險等)的形式,與保險公司共同分擔企業風險損失。達到減少企業事故損失,提高企業再生能力的目的。
總之,特種設備的安全使用和管理是一項系統安全工程。雖然特種設備的種類、結構、用途和工況條件不同,使用單位的性質不同,但其安全使用和安全管理方式仍然具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幾年來,我們電廠通過實施上述的管理措施,充分發揮計算機生產設備資產管理系統軟件的作用,努力做好基礎性技術管理工作,使特種設備安全使用有了可靠的保障。特種設備使用登記率、定期檢驗率達100%,設備事故發生率為零,降低了電廠生產成本,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編者按】作者劉為民同志現為深圳媽灣電力公司月亮灣燃機電廠營運總監、運行部部長、高工,深圳市質監局、安監局、深圳市特種設備行業協會等電廠鍋爐類特種設備安全技術專家。本文現征得作者的同意,在協會網站上發表,特表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