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載:深圳市電梯安全監管方式改革實施方案
點擊下載:電梯監管改革倡議書
點擊下載:《深圳市電梯維保合同》(范本)說明
2013年11月20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組織召開了我市電梯安全監管方式改革動員部署大會。市政府李一康副秘書長、國家質監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及省質監局派出代表出席會議并講話。市住建局、教育局、安監局、法制辦、深圳保監局有關負責人,市特種設備行業協會、物管行業協會、保險同業公會以及物業管理公司、電梯業主單位、維保單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會議由市市場監管局徐友軍局長主持。市市場監管局廖遠飛副局長就《深圳市電梯安全監管方式改革實施方案》作說明,江泰經紀公司和平安保險公司分別就電梯事故責任險統保項目情況和電梯事故責任險保險方案做現場PPT演示,市特種設備行業協會在會上發布了電梯維保合同范本,并向全市電梯行業企業發出誠信守法、共同創建良好的電梯市場秩序、提升我市電梯安全運行水平的倡議。
會上,李一康副秘書長從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民生服務角度談了做好電梯安全監管改革的重要意義和保障電梯改革有序推進的工作要求。省質監局黨組成員、副巡視員林少冶對深圳電梯改革予以厚望,并對全力落實電梯安全監管方式改革提出了具體要求,國家質檢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張宏偉處長充分肯定了深圳的電梯改革舉措并提出了切實抓好改革落實,保證電梯安全的具體建議。
相關鏈接:
一、深圳市電梯使用安全現狀及特點
目前我市電梯使用總量已達11萬臺,總量位居北京、上海之后,列全國第三,全省第一,且以每年近萬臺的速度增長,總量大增速快是深圳電梯使用的顯著特點。此外還有幾個特點:一是市場品牌雜,以使用中低檔電梯數量居多。全市電梯品牌176個,高檔知名品牌如日立、上海三菱、奧的斯、通力、迅達等約占市場份額的36.2% ,中低檔約占63.8%;二是使用頻繁,且載荷量大。僅地鐵而言,二期線路的開通,每天有超過200萬的乘客乘坐地鐵電梯。三是行業準入門檻低,生存競爭激烈。在我市工商登記注冊的電梯維保單位數量從2003年的60多家發展到現在的253家,但電梯維保價格從2003年每臺每月平均幾千元降到現在的幾百元左右。四是相關環節多,主體多樣化。在我市開展業務的電梯相關單位(含外地企業)中,制造單位有176家,安裝單位有323家,維保單位有324家,使用單位約2.5萬家,從業人員有4萬余人。
二、改革主要解決的難點問題
總體來說,電梯使用安全需要解決四大難題:一是電梯安全責任主體不明確,安全責任無法有效落實。二是維保行業惡性競爭,維保使用管理不到位。三是老舊電梯量大,運行故障頻率較高。四是市民乘梯安全知識普及度不高,違章使用時有發生。
三、改革背景
今年初,我局著手研究電梯安全監管方式改革。其中改革方案設計過程歷經5個多月,期間我局會同市法制辦等多個部門多次進行研究,市特種設備行業協會、市物業管理行業協會、電梯維保單位、使用單位、業主等多個社會組織和多個責任主體共同參與,對改革設計進行多次修改完善,《方案》在9月 26日經市政府同意并以我局名義印發。
四、改革目標
改革以明確使用單位安全保障第一和應急處置首負責任為改革核心,改革電梯維保、檢驗和監督模式,建立電梯事故責任險、安全評估和信用監管等制度,進一步理順電梯制造、銷售、使用、維保等各環節權責關系,構建權責清晰、職責明確的電梯安全責任鏈條,逐步形成“企業責任落實、市場有效調節、政府高效監管、各方監督到位、社會救助及時”多元共治的新格局,不斷提高電梯安全監管水平。
五、改革的八大措施及創新點
一是明確電梯使用管理主體,理順電梯安全管理權責關系。《方案》界定了電梯業主、使用單位、維保單位、開發商、建設單位、建筑設計單位、集中采購單位、制造單位、銷售單位的主要責任邊界,相關主體權責關系加以明確,且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二是改革電梯維保運作和監督模式,規范電梯維保市場競爭行為。建立預防性維系制度,鼓勵通過“全包式”維保并約定故障率指標,實現預防性維修。推動建立制造單位從設計、制造、安裝、改造、維修到維保的全過程終身服務負責制,促使電梯生產責任主體單一化,倒逼制造單位從源頭抓好電梯質量關。
三是改革檢驗體制和技術監督模式,提高檢驗機構技術監督效能。在國家現行電梯檢驗規則規定每年固定時間、固定項目進行定期檢驗的基礎上,加大監督抽查力度,重點抽查三類電梯,同時有針對性地拓展檢驗項目,把檢驗規則未納入而在事故、故障、舉報、投訴等中發現的影響電梯質量安全的項目納入檢驗范圍。此外,允許使用、維保單位可在檢驗規則規定項目的基礎上新增委托檢驗項目,以提高電梯的安全可靠性。
四是推動建立電梯事故責任險制度,發揮商業保險的社會保障作用。建立電梯責任保險制度,解決電梯發生安全事故時“小事故不愿賠償、大事故無力賠償”難題,同時通過保險費率調整機制倒逼投保人主動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安全風險。
五是建立電梯安全評估制度,推進老舊電梯更新改造進程。《方案》對業主、使用單位等主體責任和權力義務做了確認,明確了老舊電梯范疇、電梯安全評估程序、后處理要求及經費來源,使老舊電梯更新、改造、維修有章可循。
六是建立電梯從業單位和人員信用監管制度,強化市場和社會的約束監督作用。逐步建立電梯制造、維保、使用、檢驗、評估等單位和人員違法行為和服務質量的記錄、分類監管和信息公開制度。通過對電梯制造、安裝、改造、維保、使用、檢驗相關單位和人員的信用監管,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來約束和規范電梯從業單位和人員,逐步形成“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安全管理長效機制。
七是完善特種設備事故應急處置和風險防范機制建設, 提升電梯安全保障能力。市場監管部門不斷強化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加強電梯全局性、系統性風險分析研判,及時向社會警示風險;大力推動使用單位及維保單位裝設電梯運行監控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確保使用及維保單位第一時間掌握電梯安全狀況,快速消除故障和隱患。
八是創新公共教育方式,提高公眾電梯安全意識。利用網站、微博等新媒體擴大電梯安全教育的覆蓋面。針對學齡前兒童、學齡兒童喜歡在扶梯、電梯上嬉戲、打鬧易引發事故傷害等問題,會同教育部門研究將電梯安全教育納入幼兒園、中小學安全教育課程。開展“走進電梯安全”互動式宣傳活動,邀請社會各界代表體驗電梯安全,不斷擴大公共教育覆蓋面。(通訊員:林鑠眾、葉佳欣)